宁南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县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,先后荣获中国蚕桑之乡、全国科技进步县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、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、四川省“三农”工作先进县、四川省“现代农业重点县”“、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、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和省级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。


宁南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,东以金沙江为界,与云南省巧家县隔水相望,南与会东县毗邻,西与会理县接壤,西北角与德昌县相连,北与普格县、布拖县相连。南北长52公里,东西宽43.5公里,总面积1670平方公里。县城距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125公里。


宁南旧名披砂。自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起,宁南一直属会无辖区。其后历代建置均随会理变动。民国二年(1912年)四月一日,会理改州为县后,改州属披砂、洼乌、米易为分县,设治委员改称县佐。民国十九年(1930年)经宁属管理委员会(西昌)呈转四川省政府厅,上报国民政府,行政院核准,建立宁南县。民国二十年(1931年)元旦,上级政府派专员将县印送至宁南,举行了“建县庆祝大会”。建县后,仍由宁属整理委员会代管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宁南县划归四川省十八督察区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建西康省,宁南县划归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。1950年3月23日,宁南解放后,归属西康省西昌专区。1955年10月,撤销西康省,随西昌专区并入四川省。1968年11月,专区改称地区,隶属关系不变。1978年10月,宁南随西昌地区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。


1930年,宁南批准建县时的境域其四至是:东至云南沟,距县城半里;东北至滇属老君山,距县城三十里;东南至会理当差河,距县城八十余里;南至螺髻山南延部分的鲁南山,距县城约一百二十余里。宁南建县时与会理县洼乌分县一带地界未正式划定。1932年11月(民国二十一年),先后经过勘界、复行查勘并于11月6日,西昌、宁南、会理三县县长抵达洼乌场,最后决定将洼乌场(今华弹镇、红星乡)、坛罐窑(今西瑶乡)、武圣宫(今葫芦口镇的武星村、大星村)三场由会理划归宁南。此次划界,宁南境域扩大了约150平方公里。1952年1月,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批准,将巧家县的景星、大同、骑骡沟、六城坝4乡划归宁南,境域面积约600平方公里。1953年,将松新乡北部的回龙湾彝族自治乡划归普格县,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。1953年,宁南县将骑骡沟所属之柏子桠口、冯家坪、恩子坪一带地区划归布拖管辖,同时划定宁布交界线。1954年以后,宁南县境域未再变动,其县境南北长约52公里,东西宽43.5公里,总面积约1670平方公里。


宁南是一座美丽的山城,素有“南国风光小天府,金沙江畔俏明珠”之美誉。2009年以来,宁南县委政府牢固树立“抓基础建设就是抓发展动力”的理念,坚持把推进城市建设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,坚持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、高水平管理,着力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、集散功能、文化功能和枢纽功能,以建设川滇结合部的交通要冲、现代化的山区园林城市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为目标,坚持打牢基础,突出交通先行、生态立县,加快新农村建设,不断提升基础建设水平,以基础建设的集中发力推动新一轮发展。2009~2016年8年来,累计投入40亿余元同步推进新城开发、老城节点改造和集镇建设, 完成房屋拆迁8.75万平方米,“七横九纵”主干道11.67公里、标准化农贸市场2个、新改扩建音乐公园、音乐广场、体育休闲广场、金沙大酒店、南丝路大厦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全面完工,新城丽景、春生国际、金沙明珠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建成投用,城区建成面积增加了1.8平方公里,县城区建成面积由2.5平方公里达到4.3平方公里,规划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,能容纳常住人口5万人,移民新集镇规划和特色集镇建设进展顺利,全县城镇化率达城镇化率达到31.29%,城镇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。